正文
总结下来,其实也就是一个项目清单。个人觉得还是有点意义吧,给没有一定全面实践的同学参考吧
1. 项目规划
1.1 首先,你得彻底明白到底要做什么?
1.2 其次,明白需求后,就要进行整体框架的构思!
我们在这个项目里的整体框架为:前端使用 APP(ios&android)、H5进行用户界面呈现 ===>> 接入网关进行数据加解密,流控转发等 ===>> 第一层API服务,接受客户端请求,做简单业务检验组装 ===>> 第二层核心业务SERVICE服务,进行核心业务处理,如写库、调用第三方接口等 ===>> 最下层基础服务,提供单一的功能服务,如消息服务,订单服务。
前期只提供APP,因此不存在单独H5调用API服务的情况,但是H5的应用场景仍然存在,此时的H5地址,由服务接口提供地址返回到APP进行webview加载。
1.3 人员规划
这里一般需要遵循一个最小原则,即划分出的人员,尽量做到能够独立完成自有的模块,而不是一定要依赖于另一方的实现才能进一步。比如 android,ios各一人,API与SERVICE可以多个人,但是都要让其有全部权限,因为API与SERVICE有强依赖,脱离一方,将无法独立完成。基础服务各自安排相关人员实现。最后进行联调即可。
1.4 时间规划
2.1 有了整体框架的构思后,就要细节到每个层次的实践了
而服务端,虽分为多层应用,但是应尽量使用同一门语言,利用同一套开发框架,自己公司有研发框架自然最好,没有也尽量利用统一的开源框架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当有人员变动时,可以立即熟悉其代码及应用场景,从而增加适应性和管理性。
针对服务端的框架,我觉得有必要多说点。因为整个应用运行的流畅性,可靠性,准确性,都是由服务端来决定的。虽然用户看到的是APP或者H5,但是可以说,服务端才是应用的核心。所以,服务端要做的事情自然很多了。
2.2 怎样搭建好一些服务端的框架呢?
删除不需要的模块,添加特别需要的模块,保证在具体开发过程中,能够想利用啥就有啥可利用;
充分了解框架需要的一些配置参数,知道事务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?这里,应有一个配置中心与之对应,但是自己得清楚。
使用一个顺手的IDE工具,不是说你技术不够牛逼,而是一个好的工具,能够让你事半功倍。(其实能够多背点套路,也不一定非要体现在正式项目上)
写出第一个可供使用的接口服务,可以说,第一个永远是比较重要的。因为,第一个的思路,就是你后续所有功能的方向,因此,写好第一个"hello, world.";
开发环境的搭建,主要也是服从于整体框架的构思。
当然,开发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,一般还是交给专业运维几十年的老司机来完成了。自己就当作了解得了。
目前的项目开发,除一些小规模公司还在利用一套服务端代码,干完所有的事外,大部分应该都是多个应用的配合完成。而测试环境,不太可能利用多个服务器提供服务。因此,使用docker进行测试环境搭建尤佳。建立多个docker进行多个服务器模拟,也算是和线上环境保持一致了。
目前的主流技术得用上(当然关键还得看你的框架规划),zookeeper, dubbo, redis, mongo, mq, …
只有开发环境搭建好了,才能让后面的流程无忧。搭建的过程一定是,又搭建,又改代码,又排错…
4. 进度的同步
4.1 及时向领导同步项目进度
4.2 有处理不了的问题,及时向大牛们或者领导请教
4.3 尽量将问题分摊下去
工作永远都不是单一的一件事,肯定还会有其他的事情插入进来,观察事情的重要性解决。如果能够让其他同学解决的,尽量让其他同学处理,这点也得与领导同步。否则分心过于利害,受阻的只有项目进度,延期可不是自己一人的事情了。
需求也不可能一下就是完善的,在做的过程中,才可能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,这时及时与需求方沟通,保持高效的状态。当然,后期的跟进,也是尽量做到不要一人大包大揽,而是相应的人就去负责相应事情的跟进。其他人只要知道结果就行。
-
第一轮测试,可能主要是大功能的验证,小功能的检查,挡板环境即可,无需真实环境。
-
第二轮测试,则是要把之前的测试及各种配置,全部清空,以一个全新的项目来对待,重新进行相应环境搭建,代码部署,然后再进行测试,确保问题解决后,做好了相应的处理方案备份。这时,就需要用到真实的应用环境了。对之前一些暂未解决的问题进行重新测试。确保无问题。
-
第三轮测试,应该是一个灰度发布的环境,也可以认为是预上线。将所有环境当作是线上来处理,如果运行ok,即可准备发布上线了。
在测试过程中,因测试人员只是人工的处理,有时不一定能捕获所有的问题,开发在这时,也应站在测试的角度,发现问题,即时监控,即时处理。
-
自动化测试,这个其实应该是靠后的处理,但是如果能做到这些的话,也能够快速的重现问题。
-
压力测试,应对线上环境,需有一定的能力评估,不然,只瞎猜,恐怕也不是好事。随时准备横向扩展,也只是出现问题后的解决方案。做好压测,发现代码中存在的问题,即时处理掉。
7. 外围处理(上线前)
7.1 上线前,肯定是有很多事务要处理的。
-
测试环境中的各种基础数据,随时导出备份,到线上时,直接插入使用;
-
服务器,在架构评审过程中进行数量评估;
-
域名,对外网提供服务一定是要域名的;
-
权限,比如上线后,出现了问题,谁有权限来处理问题,一定提前给到;
-
验收,这是关键的一点,功能完成后,及时验收,如果上线有些小问题,尽量协商,不要在线上频繁改动。
其实发现,一个项目真正的功能实现,并没有占多大的比例,而是一些前期的准备及后续的处理,反而占了更多的时间。
第一个版本上线后,可能接着就是迅速迭代了。(如果运营还可以的话!)

荐
阅
读
如何优雅的导出 Excel
5. 团队开发中 Git 最佳实践
在看

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- Java后端(web_resource)。
如有侵权,请联系 support@oschina.cn 删除。
本文参与“OSC源创计划”,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,一起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