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有小伙伴在网上问了我一个问题:写书的整个过程是什么感受?想想我好像还没各位小伙伴聊过我写书的故事,只是在书出版后做过一次送书活动,其他的好像就没分享啥了,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和大伙聊聊我写书的故事,也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。
1.缘起
故事得从我大学毕业时候说起啦。大四第一学期忙着准备考研,错过了秋招,然而研究生也没考上,过完年研究生考试成绩出来后,一看不行就赶紧出来找工作,西北农村娃,不敢耗也耗不起。大学所在的城市高校不多,所以春招的时候我回到了老家西安参加春招,花了一个多礼拜,拿了三个offer,感觉差不多了又急匆匆返回学校,返校后,回忆找工作的过程,有得意也有失落,得意的是没想到找工作这么顺利,失落的是想去的公司没去成,我的学校和专业还被一些中等规模公司鄙视了。
我本科学位是管理学学士,计算机是我从大二开始自学的,自学了JavaEE和Android,当时找工作时候,招Android的,招Java的我都去面,3个offer有两个是Java,一个Android。虽然找工作整体上感觉不错,不过还是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,有一个超级大的大厂,过了笔试,也过了两轮技术面,止步于最后一轮人事面,这算是找工作期间最遗憾的一件事了。也有一些不怎么大的厂,却歧视我的学校(某末流211),这让我忿忿不平,但是学校也没法改变,思来想去,决定写博客,提高自己的技术影响力,弥补专业和学校的不足,就这样,在CSDN上注册了博客账号,当年4月15号发表了第一篇博客,从此打开了一扇新大门。
博客写了一段时间,CSDN的运营梦鸽美女邀请我申请博客专家,有了title写的就更有劲了。写博客的过程中,感觉自身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,因为刚开始学一个新技术点的时候,很多东西没太关注,只会用,没细究,写博客则是一个整理的过程,是自己思维一个锻炼的过程,博客写完了,感觉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又上升了。
刚开始写的时候,博客的访问量并不高,好在我当时也是刚毕业,不着急,就慢慢的写着,就这样,第二年刚过完年就开始有人找我写书,被我婉拒了,我的理由是刚刚毕业半年,实在没啥好写的,也不知道该写啥。不过我却发现写书好像没那么难,好像很容易,因为竟然有人找我写书。再之后,隔三差五就会有出版社的编辑找来了,电子工业出版社、人民邮电出版社、清华大学出版社等等,不过我自己从来没下定决心,虽然心里也有想法,但是总觉得还差点火候。
2018年刚过完年,那时候我搞Spring Boot+Vue也有一段时间了,自我感觉积累了一点点料,有种想和大伙分享的欲望,另一方面也觉得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一点东西,不能就这么默默无闻的搬一辈子砖,在认真考虑后,决定写一本Spring Boot相关的书,刚好清华社的夏老师没过几天就加了我微信,于是一拍即合。
这是写书的第一步,先有技术积累,有博客或者公众号,圈子里有一点点名气,就会有出版社的编辑找来,因为出版社编辑比较喜欢那种在某一领域深耕多年,对相关技术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,有原创的博客,并且博客写作思路清晰,文章脉络清楚的作者。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最难的还是坚持,写博客积累技术和名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,有一些超级大牛,抓住了技术的风口一下就积累了很多的关注,刚入行的小辈看到这些大牛的博客,感觉达到这样的高度太难了,所以放弃了。其实很多时候,你不用成为执牛耳的大牛,成为一个小小的小牛,就够了。
这一阶段,总结两个字:坚持。
2.写作
在答应了出版社的邀请之后,就着手开始准备了。在刚开始答应的时候,需要提交一个图书选题单给出版社的老师,选题单中会列出书名,章节,作者等信息。
选题定下来之后,先和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,合同中会约定图书字数、作者、稿费计算方式等,签好合同后,和出版社的事情暂时就先告一段落了。
接下来就开始写了,细化每个章节的目录,每章大概写多少,准备写哪些内容,提纲细化之后,后面基本就不动了,主要是填内容进去。写书和写博客不一样,博客,我只需要介绍某一个知识点,解决某一个问题就行了,写书,不仅要介绍知识点解决问题,还要讲究知识点的全面,不能有遗漏,很多东西,我们可能经常用某一种方式实现,但实际上换一种方式也能实现,但是你可能就不知道,关键是你并不知道他还有另一种实现方式,这就很累了,为了不遗漏知识点,只能把官方文档反复看。有的时候卡在某一个技术点上,上班时候脑子里都是相关问题,一有解决思路就赶紧先记下来,回家后赶紧尝试。在写书之前,我在公众号上已经陆续发了Redis系列教程、MongoDB系列教程、Spring Cloud系列教程以及Git系列教程等,因此在写Spring Boot时,遇到这几方面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心应手,也算是前期准备比较充分吧(其实写这些教程的时候压根就没想到写书的事,但是掌握了,写出来的技术,总会在某一天发挥作用的)。
写书期间最大的挑战还不是来自技术,而是自信,有的时候写着写着甚至会怀疑自己,这书写出来有人看吗?但是合同签了,没人看也得硬着头皮写下去,而且得认真写。有时候一些出版的问题要和编辑老师沟通,沟通完后,又会信心满满,这一点,还是要感谢出版社编辑老师的鼓励。我自己因为不爱交流,很多问题喜欢自己瞎琢磨,其实很多出版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和编辑及时沟通,避免给自己徒增烦恼(这个建议送给想要写书的小伙伴)。
那一段时间,我每天早上7点起床,写到8点半然后去上班,晚上6点下班后,差不多7点开始写,写到11点半,周末写两天,拒掉了大部分的社交活动,差不多就这样连续了几个月,交稿的时候有种高考考完的感觉,有的小伙伴可能觉得我是个假程序员,竟然不加班,老实说,敝司确实不怎么加班。稿子交到出版社之后,还要经过 排版->编辑->改错->初审->复审->终审->发稿->申请书号、CIP->封面设计->出片->下厂印制->发样书->入库->上市销售
,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三个多月。封面设计时候,出版社给了两个参考的封面,纠结了半天,后来选择了绿色的(可能有小伙伴要吐槽我的审美了):
关于封面这里,也可以自己提一些设计思路给出版社去做,不过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出版社的方案,想想民国时那些自己给自己设计图书封面的大佬,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。关于书的定价,也是出版社给一个参考范围,作者自己选,现在技术图书的定价基本都是按照印张来的,作者选择的范围不大,除非是超级超级大牛,可能会额外照顾(我瞎猜的)。
到了2019年1月份的时候,有一天午休醒来,有个人加我微信,备注说是读者,我才发现书已经上市销售了,至此,2018年的工程,总算告一段落了,几个月起早贪黑,甚至打了退堂鼓,还好最终没有放弃,总算有了收货。
这一阶段的总结:不要怂,就是干。
3.收获
图书出版后,感觉收获还是蛮大的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跟大伙聊聊:
技术
首先就是技术了,写书是一个非常非常系统化的工程,虽然我以前也写过多个成体系的教程,但是感觉和写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,写书的过程,也是重新梳理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,对于以前不求甚解的东西都去认真研究了,还要想办法将一些复杂的东西写的浅显易懂,让读者容易上手。在不断的锤炼中,自己的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。
信心
由于我并非科班出身,有幸在这个行业混口饭吃其实已经很满足了,计算机理论捉襟见肘,虽然我一直在努力弥补,但总是不够自信。这本书一定程度上让我更有信心在这个圈子里混下去。
圈子
我自己平时不怎么出去玩,比较宅,线下的圈子不多,线上的圈子倒不少,但是很多人都是听其名,不知其人。书出版之后,加入的第一个圈子就是华为云享专家,在华为云组织的openday中,认识了很多大佬,很多人名字和人终于对上了,自己也收获了很多。还有一些由于时间原因被我推掉的活动,但总体感觉就是活动多了。其实这就是我自己一向所说的,提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,与其削尖了脑袋挤进某一个圈子,不如修炼内功,时间到了,该有的就有了。
4.一点建议
其实经常会有一些读者在后台联系我,有刚毕业的大学生,也有在读的研究生,他们想知道在技术的道路上要如何选择,C\C++\Java\前端,都会,但是却不精通,这里我给的建议就是苍蝇模式,因为我一开始也是自学的,我相信我曾经遇到的困惑也有后来者会遇到,那么什么是苍蝇模式呢?
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卡尔·韦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:
把一群蜜蜂和一群苍蝇同时装进一个玻璃瓶里,将瓶子横着放平,让瓶底朝着光,小蜜蜂们会一刻不停地在瓶底附近飞舞,因为蜜蜂的复眼有更强的向光性,对阳光的敏感和偏执决定它们不肯接近黑暗的地方,哪怕是出口,蜜蜂一次次撞到瓶底,直到力竭而死,而苍蝇则在瓶子里乱撞,不一会儿,就能从瓶口逃之夭夭。
刚入行可以多了解、多打听、多去尝试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,自己喜欢的,选定了方向之后,就可以开始做技术积累了,积累可以从写博客开始,初期建议选个大平台,例如博客园、CSDN或者慕课网之类的,有了名气之后,可以考虑独立建站或者写公众号,慢慢打造个人品牌,个人品牌建立了,写书就是愿不愿意的事了。其实,事儿不难,难在坚持!
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- 江南一点雨(a_javaboy)。
如有侵权,请联系 support@oschina.cn 删除。
本文参与“OSC源创计划”,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,一起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