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

2年前 (2023) 程序员胖胖胖虎阿
172 0 0

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

▲扫描图中二维码了解音视频技术大会更多信息▲

翻译、编辑:Alex

技术审校:刘连响

本文来自\_Smashing Magazine\_,原文链接:

https://www.smashingmagazine.com/2021/08/http3-core-concepts-part1/

什么是QUIC?

你也许很好奇:为什么QUIC如此重要?谁在乎这些特性是在HTTP/3还是QUIC中?在我看来,它很重要,因为QUIC是一个通用传输协议,它和TCP非常相似,除了HTTP和网页加载外,它可以并将用于许多应用场景,比如,DNS、SSH、SMB和RTP等都能运行在QUIC之上。因此,让我们一起来更深入地了解QUIC,因为我读到的关于HTTP/3的大部分误解都来自它。

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

HTTP/2 vs. HTTP/3协议栈对比

你也许听说过,QUIC运行在另一个被称为UDP(User Datagram Protocol)的协议之上。没错,确实是这样,但并不是许多人所宣称的(性能)原因。理想情况下,QUIC原本可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新型传输协议,直接运行在协议栈中的IP之上(参见上图)。

然而,这么做会出现我们尝试升级TCP时所产生的相同问题:为了识别和允许QUIC,互联网上的所有设备必须先进行升级。幸运的是,我们将QUIC构建在了另一个在互联网上被广泛支持的传输层协议——UDP之上。

你知道吗?

作为最基础的传输协议,除了所谓的端口号(比如,HTTP使用端口80,HTTPS使用端口443,DNS使用端口53),UDP不提供任何特性。它既不会通过握手建立连接,也不可靠:如果一个UDP包丢失,不会获得自动重传。UDP这种“尽力而为”的方法意味着你可以获得高性能:无需等待握手,也没有队头阻塞。实际上,UDP主要用于以高速率更新的实时流量,因此很少受到丢包的影响,因为丢失的数据很快就会过时(比如实时视频会议和游戏)。UDP也可用于低延迟预先请求的场景,比如,只需一次往返即可完成的DNS域名查找。

许多人声称HTTP/3之所以构建在UDP之上是因为性能。他们说,HTTP/3更快是因为它和UDP一样,不用建立连接也无需等待数据包重传。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。正如我们之前所说,QUIC和HTTP/3使用UDP,主要是因为UDP可以使它们更容易部署,因为它已经被互联网上(几乎)所有设备所熟知和实现。

接着,在UDP之上,QUIC基本上重新实现了使TCP协议变得如此强大和流行(但有些慢)的几乎所有特性。QUIC绝对可靠:它通过确认接收到的数据包[1]和重传[2]来确保丢包依然能够到达。QUIC也会建立连接,并具备非常复杂的握手[3]。

最后,QUIC也使用所谓的流量控制(flow-control)[4]和拥塞控制(congestion-control)[5]机制来阻止发送方使网络或者接收方超载,但这也使得TCP比UDP更慢。关键是,QUIC以一种比TCP更加巧妙、更加高效的方式实现了这些特性。它将TCP多年的部署经验和最佳实践与一些新的核心特性结合起来。我们将在下文深入讨论这些特性。

要点:

上文的要点是: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HTTP/3并不会仅仅因为我们将TCP换成了UDP而神奇般地比HTTP/2快。相反,我们已经重新构想和实现了一个更加高级的TCP版本,并将其称为QUIC。因为我们想让QUIC更容易部署,所以我们将它运行在UDP之上。

主要变化

所以,QUIC在哪些方面优于TCP? 它们之间有何不同?在本系列的下一部分中,我们将具体讨论QUIC中新的特性和机会(0-RTT数据、连接迁移、应对网速慢和丢包的更强恢复能力)。所有这些新事物基本上可以总结为四个主要变化:

  1. QUIC与TLS深度集成。
  2. QUIC支持多个独立的字节流。
  3. QUIC使用连接ID。
  4. QUIC使用多个数据帧(frame)。

接下来,让我们详细了解每个变化。

| 没有TLS就没有QUIC

如前所述,TLS[6](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protocol,传输层安全协议)负责保护和加密互联网上发送的数据。当你使用HTTPS时,你的纯文本HTTP数据先由TLS加密,再由TCP传输。

你知道吗?

好在这里并不需要介绍TLS的技术细节(https://hpbn.co/transport-layer-security-tls/)。你只需要知道,某些非常高级的数学和非常大的数字(质数)实现了这些加密。在单独的特定TLS加密握手中,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协商这些数学参数。像TCP握手一样,这次协商需要一些时间。在TLS的旧版本中(如1.2和更早的版本),通常需要两次网络往返。幸好,新版本的TLS(1.3是最新版本)减少到只需一次往返。这主要是因为TLS 1.3将所协商的不同数学算法严格限制为少数几个(最安全)。这意味着客户端可以立即猜到服务器会支持哪些算法,而无需等待显示列表,从而节省了一次往返。

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

TLS、TCP和QUIC握手持续时间

互联网发展早期,在处理方面,加密流量的成本非常高。除此之外,并不是所有应用场景都需要这种加密。因此,从历史的角度看,TLS一直都是一个完全独立、可以选择性地运行在TCP之上的协议。这就是HTTP(没有TLS)和HTTPS(有TLS)的区别所在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对待互联网安全的态度(当然)已经转换为“默认安全[7]”。因此,虽然HTTP/2在理论上无需TLS(甚至在RFC规范中被定义为明文HTTP/2[8])就可以直接运行在TCP之上,但(流行的)Web浏览器实际上却并不支持这一模式。某种程度上,浏览器厂商在有意识地以性能为代价来获取更高的安全性。

由于始终运行的TLS不断发展(尤其对于Web流量来说),那么QUIC的设计者决定利用这一趋势更进一步也就不足为奇了。他们没有简单地为HTTP/3定义明文模式,而是选择将加密深深内置于QUIC之中。虽然第一个谷歌版本的QUIC为此使用了自定义设置,但是标准化的QUIC直接使用了现有的TLS 1.3。

为此,由上图所示,它使协议栈中协议之间不再完全分离。虽然TLS 1.3依然可以独立运行在TCP之上,但QUIC将TLS 1.3进行了封装。换句话说,如果没有TLS,就无法使用QUIC;QUIC(以及HTTP/3)始终完全加密。除此之外,QUIC还加密它的(几乎所有)数据包头字段;传输层信息(如从没有被TCP加密的数据包序号)不再被QUIC的中间件读取(甚至是一些数据包头的flag也被加密)。

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

与TCP+TLS不同,QUIC也加密数据包头和负载中的传输层元数据(注意:字段大小可扩展)

尽管如此,QUIC首先使用TLS 1.3握手(几乎像你使用TCP那样)来创建数学加密参数。然而,在这之后,QUIC接手并由它自己加密数据包。而使用TLS-over-TCP,则由TLS加密。这一看似微小的差别代表了始终开启加密(加密将会在更加底层的协议层强制执行)的一个根本概念变化。

这种方法为QUIC带来了几个优势:

  • 对用户来说,QUIC更安全。

    因为无法运行明文QUIC,所以攻击者和窃听者所能够监听的选项也更少。(最近的研究显示了HTTP/2的明文选项有多危险:https://labs.bishopfox.com/tech-blog/h2c-smuggling-request-smuggling-via-http/2-cleartext-h2c)

  • QUIC可以更快地建立连接。

    对于TLS-over-TCP,TLS和TCP协议都需要单独握手,而QUIC将传输和加密握手合并为一次握手,节省了一次往返(见上图)。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详细讨论这一点。

  • QUIC更易进化。

    因为QUIC被完全加密,所以网络中的中间件无法像观察和理解TCP那样知悉QUIC的内部工作原理。因此,这些中间件也不会因为不再更新而在新版本的QUIC出现(意外)中断的情况。如果未来我们想向QUIC中添加新的特性,我们“只”需更新终端设备即可,而无需更新全部中间件。

然而,除了这些优势以外,广泛加密也存在潜在的缺点:

  • 许多网络将对允许QUIC犹豫不决。

    很多公司也许希望将QUIC阻挡在防火墙上,因为监测不需要的流量变得更加困难。ISP和中间网络可能会阻止它,因为很难再获取平均延迟和丢包率等指标,这使得发现和诊断网络问题难上加难。这也意味着QUIC也许永远都无法获得普遍应用,我们将在第三部分详细探讨。

  • QUIC拥有更高的加密开销。

    QUIC使用TLS加密每个单独的数据包,而TLS-over-TCP可以同时加密多个数据包。因此,QUIC很可能会在高吞吐量的场景中变慢(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讨论)。

  • QUIC使网络变得更加中心化。

   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:“谷歌之所以推动QUIC发展是因为这可以让他们充分访问数据,而不与他人共享。”我很不同意这种说法。首先,与TLS-over-TCP 相比(QUIC保持了现状),QUIC不会向外部观察者隐藏更多(或者更少!)的用户层信息,比如:你在访问哪些URL。

    其次,虽然谷歌发起了QUIC项目,但我们今天讨论的最终协议由IETF中更广泛的团队设计。在技术方面,IETF的QUIC与谷歌的QUIC差别很大。不过,IETF的工作组成员确实大部分都来自如谷歌和Facebook(现更名为Meta)这样的大公司,还有Cloudflare和Fastly等CDN公司。由于QUIC的复杂性,只有这些公司知道如何正确和高性能地部署它(比如,实际部署中的HTTP/3),而令人担忧的是,这将很可能导致这些公司更加中心化。

Robin的话:

这也是我写作这种类型的文章以及发表许多技术演讲[9]的原因之一:确保更多人理解协议细节,并能够独立于这些大公司使用它们。

要点:

上文的关键要点是:QUIC默认深度加密。这不仅提高了它的安全性和隐私特性,而且有助于它的可部署性和不断进化。虽然这使得QUIC运行起来有些重,但作为回馈,它允许其他优化,比如更快的连接建立。

| QUIC支持多个字节流

QUIC和TCP之间的第二个重大区别更具有技术性,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详细探讨其中的细节。不过现在,我们可以从更高层次理解它的主要方面。

你知道吗?

首先要考虑到,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网页也是由许多独立的文件和资源组成的,其中包括HTML、CSS、JavaScript和图片等等。每一个文件都可以看作一个简单的“二进制blob”:被浏览器以某种方式解释的0和1的集合。当在网络上发送这些文件时,我们并不会一次性传输它们,而是将它们分为更小的数据块(通常每个大约1400字节)并以单个数据包的形式发送。因此,我们可以将每个资源看作一个单独的“字节流”(因为数据会随着时间而下载或者逐个“流式传输”)。

对于HTTP 1.1来说,下载资源的过程非常简单,因为每个文件都有自己的TCP连接并可以被完整下载。比如,如果我们有A、B和C 三个文件,那么我们就会有三个TCP连接。第一个连接会看到一个AAAA的字节流,第二个是BBBB,第三个是CCCC(每个重复的字母都是一个TCP数据包)。这么做倒是行得通,但是却非常低效,因为每个新连接都有一些开销。

实际上,浏览器会限制用到的并发连接数量(以及并行下载的文件数量):通常情况下,每个页面加载在6到30个之间。一旦前一个文件被完全传输,就会重用连接下载新的文件。这些限制最终开始影响现代页面(通常加载超过30个资源)中的网络性能。

HTTP/2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善这种情况。它的做法是:不再向每个文件开放TCP连接,而是使用单一TCP连接下载不同的资源。“多路复用不同的字节流”实现了这一切。多路复用是一种高级的说法:即我们在传输时将不同文件的数据混合。对于我们的三个文件示例而言,我们将获得一个单一的TCP连接,传入的数据也许看起来像AABBCCAABBCC(虽然也有许多其他排序方案[10])。这种操作足够简单而且确实很有效,使得HTTP/2能够在开销比HTTP/1.1少很多的情况下,速度和HTTP/1.1一样快(或者比HTTP/1.1还快一点)。

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一区别:

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

与HTTP/2和HTTP/3不同,HTTP/1.1不允许多路复用

然而,TCP还存在一个问题。你看,TCP这个“古老”的协议并不是为了加载网页而设计的,所以它根本不知道A、B和C。在TCP内部,它认为自己只传输单一文件——X,它并不在乎被看作XXXXXXXXXXXX的数据包实际上是HTTP层面的AABBCCAABBCC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这无关紧要(实际上它使TCP变得相当灵活)。但是当网络上出现丢包时,情况就发生了变化。

假设第三个TCP数据包(包含文件B的第一数据)发生丢包,但其他所有数据都被传输。TCP通过重传一个内含丢失数据新副本的数据包来处理丢包,但这种重传需要消耗一些时间(至少一个RTT)才能到达。你也许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,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资源A和C的丢失,所以我们可以在等待B的丢失数据的同时开始处理它们,对吧?

遗憾的是,不可以。因为重传逻辑发生在TCP层,而TCP不知道A、B和C!相反,TCP认为单一X文件的一部分已经丢失,所以它觉得自己必须阻止X的剩余数据被处理,直到填满漏洞。换句话说,虽然在HTTP/2层,我们知道我们已可以处理A和C,但TCP并不知晓这一点,因此导致速度变慢。这种低效就属于“队头阻塞[11]”问题。

QUIC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传输层的队头阻塞问题。不同于TCP,QUIC清楚地知道它在多路复用多个、独立的字节流。当然,它并不知道自己在传输CSS、JavaScript和图像;它只知道这些流是彼此分开的。因此,QUIC可以在每个流的基础上执行丢包监测和恢复逻辑。

在上面的场景中,它只会保留字节流B的数据,而且不同于TCP,QUIC会尽快将A和C的数据传输给HTTP/3层(请看下图说明)。理论上,这么做会改进性能。但现实情况却很微妙,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讨论。

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

QUIC使HTTP/3绕过队头阻塞问题

现在,我们已经了解到TCP和QUIC之间的基本区别。这一区别也很偶然地成为了我们无法在QUIC上运行HTTP/2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正如我们之前所说,HTTP/2还包括在单一(TCP)连接上运行多个流的概念。因此,HTTP/2-over-QUIC将会有两路不同且相互竞争的流彼此叠加。

将它们放在一起“和谐”运行将会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出错的操作,所以HTTP/2和HTTP/3之间的关键区别之一就是:后者可以移除HTTP流并重用QUIC流,但这么做也会对一些特性(如服务器推送、头部压缩和优先级)的实现方式产生影响,我们将会在第二部分了解。

要点:

上文的要点是:TCP的设计目的从来不是在单一连接上传输多个、独立的文件,但因为这正是网页浏览所需要的,所以多年来产生了很多低效问题。通过在传输层传输多个字节流以及在每个流基础上处理丢包问题,QUIC解决了TCP的这一难题。

| QUIC支持连接迁移

QUIC中的第三个重大改进就是让连接可以保持更长时间。

你知道吗?

当讨论协议时,我们经常使用“连接”的概念。但是,到底什么是连接?通常只要两个端点(比如浏览器或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)间发生一次握手,人们就会说这是TCP连接。这也是UDP经常被称为“无连接”的原因(有些误导),因为它没有这样的握手。然而,这种握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:只是一些特定形式的数据包被发送和接收。它有几个目的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确保对面存在通信对象,并愿意且能够与我们交流。值得反复一提的是,即使QUIC在UDP之上运行,它也有握手操作(UDP却没有)。

所以,问题就变成了:那些数据包如何到达正确的目的地?在互联网上,IP地址用于在两台独特的机器之间发送数据包。然而,只拥有手机和服务器的IP还不够,因为它们都希望能够在每一端同时运行联网程序。

为了区分连接和它们所属的应用,每个单独连接都会在两个端点处被分配一个端口号。服务器应用通常根据自身功能而拥有固定的端口号[比如HTTP(S)的端口80和端口443,DNS的端口53],而客户端通常为每个连接(半)随机选择端口号。

因此,要定义各种机器和应用间的连接,我们需要一个四元组:客户端IP地址+客户端端口+服务器IP地址+服务器端口

在TCP中,仅使用四元组就可以识别连接。所以,如果这四个参数之一发生了变化,就会变成无效连接并需要重新建立连接(包括一次新的握手)。为了理解这一点,可以想象一下“停车场问题”:你现在在一个有Wi-Fi的建筑内使用智能手机,那么Wi-Fi网络上就会出现你的IP地址。

如果你现在走到了外面,你的手机很可能切换到了蜂窝4G网络。因为这是一个新的网络,它将获得一个全新的IP地址,这是因为IP地址会根据网络而发生变化。现在,服务器将看到TCP数据包来自之前从未见过的客户端IP(当然,这两个端口和服务器 IP 可以保持不变)。如下图所示。

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

TCP的“停车场问题”:一旦客户端获得一个新的IP,服务器就不再将它链接到连接

但是服务器怎么知道来自新IP的数据包属于“连接”?它怎么知道这些数据包不属于来自另一个蜂窝网络[选择了同一个(随机)客户端端口(很容易发生)]的新连接?很遗憾,它不知道。

因为在我们还梦想着蜂窝网络和智能手机以前,TCP就已经发明了,(比如)所以没有任何机制允许客户端让服务器知道它已经更改了IP。甚至没有办法“关闭”连接,因为发送到旧四元组的TCP重置和fin命令不会再到达客户端。因此,实际上,每个网络更改都意味着无法再使用现有的TCP连接

必须执行新的TCP(也许是TLS)握手才能建立新的连接,而且根据应用层协议,需要启动重新连接。比如,如果你正在通过HTTP下载大文件,然后该文件很可能需要从头重新请求[比如,如果服务器不支持范围请求[12](range request)]。另一个例子是视频会议,因为在切换网络时,你也许会遇到短暂的停电。

请注意,还存在其他导致四元组发生变化的原因(比如,NAT rebinding[13]),我们将在第二部分探讨。

重启TCP连接会带来严重的影响(等待新的握手、重新开始下载、重建context)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QUIC推出了一个被称为连接标识符CID, connection identifier)的新概念。每个连接都在四元组之上分配了另一个编号,可以在两个端点间唯一识别它。

最重要的是,因为CID在QUIC中的传输层定义,所以它不会在切换网络时发生改变!请看下图所示。为了实现这一点,CID包含在每个QUIC数据包的前端(这与IP地址和端口在每个数据包中的呈现方式很像)。(实际上,CID是QUIC包头中少数几个没有加密的东西!)

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

QUIC通过CID使连接在切换网络时依然存在

通过这种设置,四元组中的任何一项发生变化,QUIC服务器和客户端只需看下CID,就能知道还是之前的同一个连接,接着继续使用它即可。不需要新的握手,下载状态也可以维持原样。这个特性通常被称为连接迁移(connection migration)。在理论上,这将有利于性能的提升,但我们会在第二部分详细讨论实际中所发生的情况。

使用CID还需要克服其他挑战。比如,如果我们只用一个CID,那么黑客和窃听者将极易跨网络跟踪用户,进而推断出他们(准确)的地理位置。为了阻止这种隐私“噩梦”,当使用新的网络时,QUIC每次都会更改CID

不过,这可能令你感到困惑:我刚才不是说过网络中的CID应该是相同的吗?是的,那是过于简化了。真正在内部发生的是:客户端和服务器在通用的CID列表(随机生成) 上达成一致,这些CID都映射到相同的概念上的“连接”。

比如,客户端和服务器都知道CID K、C和D在现实中都映射到连接X。因此,客户端可能在Wi-Fi上会使用K标记数据包,而在4G上便会切换到使用C标记。这些通用列表在QUIC中的协商是完全加密的,所以潜在攻击者将无法得知K和C实际上是X,但客户端和服务器会知道,并且它们会一直保持连接状态。

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

QUIC使用多个协商连接标识符(CID)阻止用户被追踪

现在越来越复杂了,因为客户端和服务器将拥有(它们自己选择的)不同的CID列表,就像它们拥有不同的端口号一样。这主要是为了支持大规模服务部署中的路由和负载均衡(routing and load balancing)。我们将在第三部分详述。

要点:

上文的要点是:在TCP中,连接由四个参数定义,而当端点切换网络时,这些参数也会发生变化。因此,这些连接有时需要重启,从而导致停机。QUIC为此增加了另一个参数——CID。QUIC客户端和服务器都知道CID所映射到的连接,所以在面对网络变化时更容易恢复。

| QUIC灵活且可进化

QUIC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它经过专门设计,更容易进化(evolve)。它通过几种不同的方法实现了这一点。首先,如前所述,QUIC几乎完全加密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只需更新端点(客户端和服务器),而不是所有中间件(如果我们想要部署新版本QUIC的话)。这仍然需要时间,但通常只需要几个月,而不是几年。

其次,不同于TCP,QUIC没有使用单一固定的数据包头来发送所有协议元数据,而是具有较短的数据包头并在有效负载内部使用几种“数据帧(frame)”[14](有些像微型专用数据包)来传递额外的信息。比如,用于确认的ACK数据帧、帮助建立连接迁移的NEW\_CONNECTION\_ID 数据帧、传输数据的STREAM数据帧,如下图所示。

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优化,因为并不是每个数据包都会传送所有可能存在的元数据(所以TCP数据包头通常会浪费相当多的字节,参见上图)。使用这些数据帧还会带来一个非常有用的副作用:未来为QUIC扩展定义新的数据帧类型将会变得非常容易。比如,很重要的DATAGRAM数据帧[15]:它允许通过加密QUIC连接发送非可靠数据。

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

QUIC使用单独的框架(而不是大的固定数据包头)发送元数据。

第三,QUIC使用了一个自定义的TLS扩展来传送传输参数[16]。客户端和服务器因此可以为QUIC连接选择配置,意味着它们能够协商启用哪些特性(比如,是否允许连接迁移、支持哪些扩展等)和传递某些机制(比如,支持的最大数据包大小、流量控制限制)的合理默认值。虽然QUIC标准定义了很长的参数列表[17],但它也允许扩展定义新的参数,这也让QUIC变得更加灵活。

最后,虽然这并不是QUIC本身的真正要求,但目前大部分实现都是在“用户层”完成的(而TCP是在“内核层”完成的)。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详细讨论,但这也意味着试验和部署各类QUIC实现变体和扩展要比TCP容易得多。

要点:

虽然QUIC现在已经被标准化,但它确实应被视为版本一(RFC中有清晰说明[18]),并且已经有明确创建版本2(而且更快)的想法。最重要的是,QUIC允许轻松定义扩展,所以可以实现更多应用场景。

总结

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在本部分所学到的内容。我们主要讨论了无处不在的TCP协议,以及它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(在很多当前挑战还未知的情况下)。当我们想要升级TCP赶上时代潮流,却发现在实际中这很难办到,因为几乎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TCP实现,并且都需要更新。

为了在改进TCP的同时绕过这个问题, 我们开发了新的QUIC协议(实际上是TCP 2.0)。为了使QUIC更容易部署,它被运行在UDP之上(大部分网络设备也支持UDP);为了确保QUIC可以不断进化,它几乎默认被完全加密,且使用了一个灵活的数据帧机制。

除此之外,QUIC在很大程度上映照了已知的TCP特性,如握手、可靠性和拥塞控制。除了加密和使用数据帧,支持多个字节流和引入CID是QUIC的两大变化。不过,这些变化足以阻止我们直接在QUIC上运行HTTP/2,因此我们需要创建HTTP/3(实际上就是HTTP/2-over-QUIC)。

QUIC的新方法带来了很多性能上的改进,但它们的潜在收获比很多QUIC和HTTP/3文章中所传达的内容更微妙。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基础知识,接下来我们会在下一部分深入探索这些微妙之处。

注释:

[1] https://www.rfc-editor.org/rfc/rfc9000.html#name-generating-acknowledgments

[2] https://www.rfc-editor.org/rfc/rfc9000.html#name-retransmission-of-informati

[3] https://www.rfc-editor.org/rfc/rfc9000.html#name-cryptographic-and-transport

[4] https://www.rfc-editor.org/rfc/rfc9000.html#name-flow-control

[5] https://www.rfc-editor.org/rfc/rfc9002.html

[6] https://www.cloudflare.com/en-gb/learning/ssl/transport-layer-security-tls/

[7] https://blog.chromium.org/2021/03/a-safer-default-for-navigation-https.html

[8] https://www.rfc-editor.org/rfc/rfc7540#section-3.1

[9]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results?search_query=robin+marx+quic

[10] https://blog.cloudflare.com/better-http-2-prioritization-for-a-faster-web/

[11] https://calendar.perfplanet.com/2020/head-of-line-blocking-in-quic-and-http-3-the-details/

[12] https://developer.mozilla.org/en-US/docs/Web/HTTP/Range_requests

[13] https://blog.cloudflare.com/the-road-to-quic/#onenattobringthemallandinthedarknessbindthem

[14] https://www.rfc-editor.org/rfc/rfc9000.html#name-frames-and-frame-types

[15] https://datatracker.ietf.org/doc/html/draft-ietf-quic-datagram-02

[16] https://www.rfc-editor.org/rfc/rfc9000.html#name-transport-parameters

[17] https://www.rfc-editor.org/rfc/rfc9000.html#name-transport-parameter-definit

[18] https://www.rfc-editor.org/rfc/rfc9000.html#name-overview

作者简介:

Robin Marx: IETF贡献者、HTTP/3和QUIC工作组成员。2015年,作为PhD的一部分,Robin开始研究HTTP/2的性能,这使他后来有机会在IETF中参与HTTP/3和QUIC的设计。在研究这些协议的过程中,Robin开发了QUIC和HTTP/3的调试工具(被称为qlog和qvis),目前这些工具已经使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工程师受益。

致谢:

本文已获得\_Smashing Magazine\_和作者Robin Marx的授权翻译和发布,特此感谢。


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

版权声明:程序员胖胖胖虎阿 发表于 2023年3月20日 下午8:00。
转载请注明:HTTP/3核心概念之QUIC | 胖虎的工具箱-编程导航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