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发效能度量指标,是否可以和个人KPI捆绑?

1年前 (2023) 程序员胖胖胖虎阿
164 0 0

C++ 之父说过:You cant´t measure software efficiency——软件效能无法度量

管理学之父又说过:You can´t manage what you can´t measure——你无法管理无法度量的东西

两个大佬说的是不是有冲突?没有。

为啥?两个原因:

1.软件开发是一系列在长期最优解和短期最优解动态权衡的过程,且不断变化的,局部指标反应不了全面,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价值误判。

2.霍桑效应,被观察者会刻意改变行为。
指标导致价值误判问题,举“千行 bug 缺陷”例子,这个指标的目的是让 bug 更少,但 bug 更少代表代码质量好?能代表效能高?一个专家写代码,可能会从可维护性角度,架构角度,做各种优化,各种激进的代码改善。但某次改善,可能引发很多 bug(经过大型底层重构的老司机都能感受到),而另外一个新手,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每次需求都在 shi 山代码上堆积新的 shi 山,但在 bug 数量上可以控制很少(这就是 shi 山代码不要动的来源)。另外一个高级工程师用精炼的代码写完大量需求,而另外一个用大量冗余的代码写某个需求,在bug 数量相等的情况下。这两种工程师千行bug 指标完全不一样。任何指标数据都是可以通过“代码层面的无意/恶意行为”被影响。所以,c++之父说得没错,指标不能度量软件的质量,指标是只是局部信息。如果有了指标 kip,工程师就会往这个方向靠,而忽视了真正的改进。

霍桑效应,简单说,当你知道自己被观察,就会做出反应。开发,测试,产品等都会潜意识里刻意追求数据更好看的数据,这也是 kpi 的通病。但软件研发采用 kpi 非常危险,上面说过,指标和软件质量的关系非常脆弱,最后导致形式化,没有人敢提出问题,改进问题。

那没有办法度量软件,怎么管理呢

软件质量不同于产品销量,后者通过直观数据可以表达,而软件介于工业品和艺术品之间,外在的质量通过真正的用户体验和反馈获得,比如用户吐槽、生产问题等;而内在的质量依赖同行审查每行代码,比如可维护性、健壮性、优雅性等。

你的代码写得好不好,架构稳不稳,够不够 shi 山,有没有影响团队开发效率,拉出来让同行(最好比写的人更权威)看看就知道了。

这也是 Linux 高明之处,全世界的开发者都在盯着你的代码。

回到软件研发效能指标和 kpi 绑定问题,如果谁这样做,我敢说要么不懂代码,要么只是懂一点点。

那我们总是要管理软件的吧?所以回到度量本身,指标可以是辅助工具之一,管理者最好是让大家不知道,最大程度降低被观察的效应,背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和改进。我们度量的目的是什么?是维持指标吗,no,是改进软件。

比如生产缺陷数,目的是了解指标背后的数据,并降低它,这次生产缺陷是因为大量需求集中上线导致?是代码内部某个无关大雅小失误? 还是长期积累的技术债引起的?这些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、才能改进。 比如缺陷平均解决时间,我们的目的是让开发尽早解决问题,不要拖延,那缺陷解决时间过长,是因为开发需求太多?没有时间改 bug ?还是代码可维护性差,导致每个小缺陷解决起来棘手? 每个指标代表一种价值方向,要深入现场,分析每个指标背后的数据才能找到原因。这是现代软件管理的方式之一,但不能强行绑定 kpi。否则人人都在维护指标数据,而不敢改进代码,忽视长期利益。

另外,有些以软件技术主导的公司,比如 Google 不仅排斥 kpi,连宽松 ork 都在改革了(据说更重视软件工程师的内外影响力?~这种方式利弊不表态)。想简单的从局部数据去发现工程师之间软件研发效能的差别,真的很难,这是管理者不懂技术,想要走捷径的方式。

不过我一直赞同用黑客界的模式去思考软件的质量,同行/专家评审是最准确的。在有些公司,晋升不仅仅要答辩,还有专家集中评审你写的代码,打分,作为间接的参考。我觉得团队内部的研发效能度量也一样,专家团背后观测(前提不影响团队),深入软件内部,才能准确评估团队效能。但没有公司这样做,因为成本太高。另外内部专家观测,在客观性、还有权威性也不容易得到认同。

度量是被动的,自上而下的。而团队最重要的是内部信任,最好的管理是没有管理,自我驱动管理(当然这很难)。所以,指标度量实在是一种无奈、且低成本的下下策管理手段而已。

另外突然想多聊点《大教堂与集市》里面作者讲过的,有些公司为了提高代码质量,就让它开源,比如火狐浏览器,是最早开源的大型 c++ 软件。当时团队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其他开发者监督这些代码,毕竟,shi 山代码会降低火狐工程师的社区信誉。其他一些知名软件 vscode、 Linux 同理。这么多人盯着你的研发流程,代码提交记录,不想好好提高质量都难,你敢说自己代码写得好,流程高效规范,那要接收来自社区同行 pk 讨论。但这种做法,只有在项目非常知名的情况下,才有较大收益,很小众的软件,大家都不 care,同行审核的价值也更低。

以上仅限于软件研发过程的度量讨论,而产品业务价值的判断不在同一个维度。

——————
文档信息
标题:研发效能度量指标,是否可以和个人KPI捆绑?
发表时间:2022年8月10日
笔名:混沌福王
原链接:https://imwangfu.com/2022/08/...
版权声明:如需转载,请邮件知会 imwangfu@gmail.com,并保留此文档信息申明
——————

研发效能度量指标,是否可以和个人KPI捆绑?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